(猛鹰突击兵团 电影)
- 13
- 2024-12-02 17:51:14
- 17
为什么率先出现插入式刺刀的中国没有出现套筒刺刀
这个问题应该算是古代中国火器发展迟缓、重视不足所致的。插入式刺刀确实就是中国率先推出的,不过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刺刀。
早在明代,明军的单眼铳确实是可以装刺刀的,1610年以前的书籍中确实有印证,不过那会儿叫铳刀。稍晚一些的时候,法国人也推出了刺刀,插入式的刺刀。
插入式刺刀的缺点就在于和枪并不兼容,插入枪口之后就不能射击了,局限性特别大,一旦插入刺刀,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冷兵器了。基于这个原因,才出了套筒刺刀,就是套在枪口上的。
而这个时候,中国的枪械其实是一个停滞不前的局面,清代推出个叉子枪,其实根本就不是专门为了拼刺设计的。
但是与此同时的欧洲,枪械的发展非常迅速,1688年,法国人推出了套筒刺刀,这个时候,枪手便不需要长矛兵的保护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们的冷兵器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是这个时候,中国的作战思想里面还是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重视的是骑兵步兵,而不是枪炮类的热兵器。这就直接导致中国的枪械停止发展,针对枪支的使用战术都随之停止。
并不是说,拿出了插入式刺刀,就能拿出套筒刺刀。没能拿出来,说明的问题就是,思想不同,理念不同,思想理念全停下了,而且还抛弃了,差距就出来了。
武器决定战术
从明末开始,中国火器部队用的是火绳枪,火绳枪靠夹在枪机上的点燃火绳来点燃火药池里的火药,进而点燃推进火药。
火神枪靠火绳来点火,但是火绳是明火,士兵身上挂着弹药瓶,手上还拿着火廉,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为了防止士兵之间相互影响引发走火,他们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在欧洲至少是一码以上)。这样的,阵型就非常的稀疏不紧密。
不够密集的阵型导致火力密度不足,需要列队多排士兵增加纵深来保持火力密度,同时由于队形太稀疏,火力密度始终不够。火神枪装填极慢,等敌人靠近如果没有冷兵器保护必然死伤惨重。因此,火绳枪时代流行长毛兵加火神枪的阵型,比如西班牙大阵,明朝也是冷兵器配合火神枪使用,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
刺刀防御是密集阵行,敌人靠近熄灭火绳,变化阵型,如果有人慌了没熄灭火绳,可能引爆相邻士兵的火药罐,那后果可想而知。再者临时变换阵型也是非常吃力的。
中国当时没有普及燧发枪,刺刀的优点很难发挥出来。另外到了清朝中国当时战术上一直保持着50%的冷兵器兵种比例,再者国家附近并没有太多潜在威胁,武器和战术更新缓慢,基本没有什么创新。
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危机四伏,强国之间虎视眈眈,不变革武器和战术就会被淘汰,这也是欧洲武器发展飞速的催化剂。
刺刀的来历
关于刺刀的发明有一种说法是,荷兰人发现东南亚的马来土著得到火枪后,把他们的波纹剑插在枪口处,荷兰人觉得这种方法很实用于是带回了欧洲。
还有人认为是,在十三年宗教战争中,一个法国士兵捡起折断的矛头插入了火枪枪口,以此来抵抗骑兵。
1647年,专门给火枪制造的刺刀在法国诞生,那时候刺刀形状和短剑差不多,尾巴的木柄,刚好插进枪口,火枪加上刺刀后相当于两米多的长矛,可以有效抵御骑兵。
燧石和刺刀
刺刀的发明是革命性的,加上燧发枪的普及,战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带刺刀的燧发枪队列,再也不需要冷兵器兵种的保护。这样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火力密度,更小的纵深更强的火力,从此队列发展成横列。也就是线列阵型,排队枪毙的时代就此开始。
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1939年9月1日德国和其附属国斯洛伐克一同进攻波兰。9月3日法国、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纷纷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实质上给予波兰的支援则十分少,只有在法国萨尔当地发起萨尔攻势。不过9月3日时英国和法国也派遣海军部队封锁德国外海,期望能够破坏德国的经济发展并给予战况有些许支援。9月17日苏联在与日本就日苏国界战争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也紧接着入侵波兰,波兰领土随即落入德国和苏联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获得一部分土地。但尽管如此波兰政府始终没有宣布投降,相反地另外组织波兰地下国和波兰家乡军,继续在之后连同布署在波兰周遭各条战线的盟军部队一同作战。此外大约有100,000名波兰军事人员则撤退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士兵后来也加入抵御德国部队进攻的行列,而著名的波兰军情处密码局(Biuro Szyfrów)则带着有关破解密码的资料撤离到法国。已波兰军在美国犹他州同一时间日本则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城市长沙市首次发起攻势,但是在9月下旬被中国军击退。
上一篇:(正版猛虎报资料+全年)
下一篇:(梦想照进现实下一句)